首页 - 学院动态

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 艺工融合,数智赋能高质量发展

来源: 服装学院(大连服装博物馆) 添加时间: 2024-11-04

  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是中国十大时装名校之一,教育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服装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成立于1985年,是国内最早开设服装设计专业的高校之一。今天的服装学院,以“服务产业升级,设计美好生活”为学科使命,以特色化发展不断擦亮着大连工大的轻工底色,已经成为学校一张亮丽的名片。

                         图片2.png                                                          

        目前,学院设有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表演及数字媒体技术四个本科专业,拥有设计学、艺术设计、纺织科学与工程三门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纺织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5个国家级教学平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社科研究基地、3个省级教学平台、9个教学实验室以及东北首座服装博物馆-大连服装博物馆等,构成服装设计人才培养与科技研发的平台矩阵。2013至2024年,学院连续12年获得中国时装设计新人奖及育人奖院校殊荣。2019年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8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1项,是辽宁乃至东北地区培养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设计人才的重要基地。
  一、党的领导
  服装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立足专业特色,构建以党建统领下“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双旋并建思政育人模式,扎实推进思政育人体系建设。举办的“清风廉韵艺彩流光”廉洁文化艺术作品成果展,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学生剪纸作品展,让非遗文化“活”起来,让红色文化“火”起来,打造形式多样的思政课堂,涵养时代新人;同时,学院将文化融入课堂思政,将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元素以及陶器、青铜器、瓷器和纹样等设计历史文化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设计,让青年学子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树牢文化自信;五育并举树新风,知行合一践担当。学院思政教育践行“爱国团结、求真务实、崇尚卓越、自强不息”的学院精神,注重思想道德的培养,如举办“学思想体悟 雷锋精神,用画笔绘就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为地方文化传承、区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的“创意设计赋能柞蚕产业”活动,发挥文化培根铸魂的育人功能的“擦亮青春的底色,凝心聚力再出发”思政表彰活动。新时代背景下,服装学院将凝聚师生力量,以非遗剪纸为载体,以创新文创、服装和饰品等产品为媒介,在创造性继承创新性 发展中,涵养时代新人,践行使命和担当。

      10.29.1.png                           

               

         二、人才培养
  服装学院紧密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聚焦辽宁新时代“六地”目标建设,以东北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构建“文化先导、设计引领、艺工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将新的知识框架和愿景带入服装设计教育领域,构建 Dx-STEAM(设计+ 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服装创新设计与设计教育新策略,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设计+”复合型服装设计 创新人才,回应传统服装行业转型升级和未来时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和关切,同时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坚持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吸收最新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成果,带动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学习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经验,构建 Design Plus X(DPX)课程模块体系,本科学生在大学前两年学习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后两年根据兴趣选择品牌设计、创新设计、视觉营销、形象设计、服饰品设计、虚拟时尚设计(见下图)。五维属性的开放互动学习系统,以全新的视角将跨学科、跨领域知识内容引入服装设计课程体系中,注重加强各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交叉、渗透,创造活跃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育人环境。

             10.29.2.png                      图片6.png 


图片24.png


图片9.png

        

       

        2.1 专业特色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转译设计研究
  在传承文化层面,学院组建了相应的研究团队,承办“东北地区民族文化与设计艺术史研究”学术研讨,聚焦东北地域的服饰文化研究,立足地域,即设计文化的在地性研究,利用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专业综合影响力及在东北区域优势,加强对传统服饰文化研究尤其是新中式服饰时尚文化研究与传播,通过研究传统服饰设计观念、方法,探索服饰文化的社会价值与意义。按学科特点与研究方向,服装学院服饰史论与服饰文化研究以中国服饰历史发展、东北服饰文化、非遗传承与保护及服务社会价值为主要内容研究。综合艺术学、民族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考古学以及社会学等理论,培养具有较强理论功底和扎实专业基础、具有较强分析解决问题,运用传统元素进行创新设计、具有较高文化修养和审美标准适应我国时代发展需要的服饰理论研究与创新设计人才。


      图片20.png     


      图片21.png


        图片22.png

          (2)AI智能设计与服装人因研究
  依托大连工业大学的轻工特色学科资源,将创意思维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于服装创新设计中,强调以多学科交叉教学、科技与艺术深 度融合为特色,构建了设计思维x计算思维x场景思维的学研产闭环架构。教研上紧跟时代步伐面向未来产业需求开设虚拟设计模块,增设数字化时尚导论、数字服饰图案设计、服装数据工程设计等十余门数字化设计课程。科研上基于人工智能+服装设计的研究,运用大数据风格迁移等系列技术,结合传统艺术设计技术原理和方法,开发机器智能体运算系统,提供人工智能设计方案。该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根据指令自动设计出数量级的款型图案,以供企业遴选。该方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取代传统人为设计过程中的基础设计行为,且质量和数量远超传统设计方式。      

10.29.3png.png


10.29.4.png

        10.29.5.png

                    

       (3)思政课程
  落实课程思政。通过传统服饰文化研究,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体系 中传统文化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通过“五育勤相融 劳动享生活”面 向全校师生积极开展三门校级劳动教育精品课程,引导学生自觉传承 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2.2 内涵建设持续发力,教学成果丰硕
  学院落实“四新”教育理念,探索专业建设增长点。在教学成果方面,近三年来共获批省级教学成果9项,其中特等奖二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获批教育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虚拟仿真类《智能化西装定制虚拟仿真教学实验》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7门, 《服装设计学》和虚拟仿真两门一流课程参加国一流专业建设展;在教学改革方面,获批国家教育部教改1项,省级教改2项,校级教改34项,其中教材立项10项,新增校级微专业4项。新增34项各层级教学综合教改项目,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11项;校级22项,包括教学改革项目12项、中心项目5 项、思政项目5项。     

图片16.png

图片17.png

                           

         三、科学研究
  针对辽宁省及东北地区的特定需求,学院明确了三大重点发展方向:一是东北服饰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弘扬传统文化;二是数智时尚生态创新与可持续设计研究,助力产业升级;三是智能康养服装与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同时,学科服务范围广泛延伸至智能数字化设计、健康设计、文创产品创新及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等多个行业领域,全面助力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

图片10.png


   近三年,学院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基于东北地区传统服饰历史文化的创新设计应用研究》、教育部规划项目《人工智能服 装设计的思维范式与生成机理研究》等国家、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40余项;获得德国红点奖、伦敦国际青年艺术家大赛金奖、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新人奖等国内外极具影响力的大奖20余项。签订横向校企合作项目60余项,累计经费近700万元;取得各类型专利、软件著作权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专业作品200余篇(幅);主办“2023国际数字时尚与设计教育创新论坛”“辽宁省十四市文化衍生服装设计展”,承办“第六届、第七届艺术与时尚融合科技创新 学术论坛”、“中国(大连)国际纺织品博览会独立时尚设计师作品展”以及国内外动静态时装发布等重要活动30余项。
  四、服务地方
  充分发挥学科教师和学生设计资源,设计赋能辽宁区域经济建设, 学院先后与国际知名服装企业大杨集团共建“华服研究院”及现代纺织服装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与国际商城大连凯丹广场联建“文化艺术文化空间”;与兴城市政府联建兴城泳装人才实践基地、学生装研发创新中心等标志性的设计研发平台。此外,与西柳服装产业集群、大连普兰店西装产业集群、大连中山区女装产业集群、大连甘井子区内衣产业集群等省内外服装产业共建合作平台和大学生实践基地,与大杨集团、辽宁成大、现代服饰、迪凯龙、凯丹集团等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 80余家,为立足辽宁服务东北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为辽宁服装产业   

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0.29.6.png  
  

编辑/张德诚
审核/张德诚、丁玮、张晓丹

浏览量:563